|
|
昆明
|
小雨12℃
  • 首页
  • 机构设置
  • 人大要闻
  • 代表大会会议
  • 常委会会议
  • 监督工作
  • 重大事项
  • 人事任免
  • 通知公告
  • 街道人大
  • 人大代表信息库
  • 法律法规
通知公告:
  • 关于公开征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
  • 昆明市盘龙区人大常委会关于人事代表工作委...
  • 昆明市盘龙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
  • 昆明市盘龙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
  • 昆明市盘龙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
  • 昆明市盘龙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
首页/通知公告
昆明市盘龙区人民政府关于松华坝水源保护区水源保护与产业发展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7-11-13 11:26
信息来源:昆明市盘龙区人大

——2017年10月12日昆明市盘龙区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

昆明市盘龙区人民政府常务副区长 段超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梁崑区长委托,现将松华坝水源保护区水源保护与产业发展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 松华坝水源保护区基本情况

松华坝水源保护区距主城区14km,东部与嵩明县相邻,北部与寻甸县接壤,西部与富民县相汇,南北长36km,东西宽24km,保护区总面积629.8km2,占全区总面积的71%。其中一级保护区27.02km2,二级保护区259.24km2,三级保护区343.54km2。松华坝水库设计库容2.19亿立方米,每年为昆明市主城区供水8000万立方米左右。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果,盘龙区全区常住人口 809881人,其中,居住在水源区的人口 88277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 10.9%。盘龙区严格落实相关政策,明确界定“禁养区、限养区、适宜发展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分区发展。

二、 加强水源保护、确保水源安全

为加强水源保护、杜绝水源污染、确保水质持续达标,2011年以来,区政府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实施人口转移工程

启动松华坝水库核心区移民搬迁工作,减少水源区居住人口,减少水源污染。已完成移民搬迁1226户3080人,总体签约率达97.1%,目前重点是加强移民后的管理工作,解决好移民社区管理、教育医疗、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水源区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有效提高了供水保证率。投入1700余万元完成了黄龙水库干支渠防渗连通、闸坝水库库区防护、阿子营集镇水厂提升改造、老坝麦冲村及三转湾村3200亩高效节水等基础工程项目建设;推进“爱心水窖”及“五小水利”工程建设4000余件。

(三)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按照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严格实行“止耕禁养”,二级保护区内实施“禁花减菜”、退耕还林等要求,降低农业产业比重,重点发展经果林和水源涵养林,适度发展有机农业,三级保护区内全面调整种植结构,充分发挥水源区生态环境优势,发展精品生态农业,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全面禁止花卉种植,蔬菜种植减少到3.5万亩,有效减少了农药化肥的施用,确保水源区水质稳定在Ⅱ类。

(四)加强森林资源管护

一是加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力度。日前,我区纳入国家、省、市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分别为7.13万亩、29.4332万亩、0.1848万亩。

二是加大中低产林改造力度。我区以提升昆明城市的人居环境和生态休闲为目标,完成对城区周边、交通要道两侧面山、群众集中等重点区域实施低效林改造1万亩。通过人工改造,促使低效林层次结构和树种结构更加合理,生态休闲更加适宜,森林观赏价值、城市综合竞争力和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是加强森林防火体系建设。严格落实“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坚持实行防火行政领导责任制,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火源管理,开创群众防火奖励责任制,加强群防群治;建成了全覆盖的森林防火指挥系统、森林防火监控系统及森林防火通讯系统,新增防火隔离带50公里,新增森林防火蓄水池190个。森林防火工作取得巨大成绩,连续五年,盘龙区均被市政府评为一等奖。

(五)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出台了《盘龙区松华坝饮用水源保护区扶持补助办法(试行)》,实施分类定额补助,从退耕还林、农改林、产业结构调整、清洁能源、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生态环境建设、学生就学、能源补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护林、保洁和监督管理等12个方面进行补助,每年支付生态补偿金约2.5亿元。

(六)全面治污

建成松华、滇源、阿子营集镇污水处理厂3座,村庄污水收集处理池170个,小型污水处理站8座,在河道沿岸建设湿地4300亩,建成垃圾中转站4个、收集间383间,按照村收集、街道转运、区级处理的原则,由环卫一体化PPP项目公司云南京环盘宸公司对水源区垃圾进行及时收运处理,实现水源区垃圾收集处理全覆盖。

实施农村“七改三清”、减少面源污染。在水源区实施“七改三清”工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特别是“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相关工作的开展,到2020年全区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要达到90%。推广使用0.008mm以上普通膜,地膜回收量达332.5吨,地膜回收率达95%,将有效促进农村环境面貌改善,减少面源污染。

(七)全面禁养

松华坝一级区及河道200米范围内已全面禁养,水源二、三级区无畜禽规模养殖,减少对水源的污染。

(八)实施生态涵养工程

实施了铁冲、老坝、双玉、鼠街小流域综合生态治理项目,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约90平方公里;在水源区开展生态林建设,实施“农改林”工程,收租耕地5.2万亩,建设生态林(湿地)2.3万亩,补植抚育2.1万亩,目前,松华坝水源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8.12%,一级保护区覆盖率达到90%以上,有效涵养了水源。

(九)突出重点实施治理

根据滇池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十三五”规划,重点实施松华坝水库径流区龙潭、重点水库水源保护工程和冷水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通过一系列工程保护措施,加强水源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河道水环境,稳定河道Ⅱ类水标准,从源头上改善松华坝水库水质。

(十)加强水质长效监管

加强水源地环境监察和日常巡查,制定《盘龙区松华坝水源保护水环境综合巡查监督制度》,建立定期巡查机制,每月对水源区进行两次巡查,严厉查处危害水源安全、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三、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产业

根据松华坝水源保护区保护相关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着力推进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精准扶贫及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一)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优化水源区产业结构是水源区产业发展和保护水源区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区政府致力于改变水源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一是改种经济林。在水源区二、三级保护区,改造种植经济林4.05万亩。

二是建设中草药种植基地。在水源区二、三级保护区,种植中草药0.3万亩。

三是建设有机农产品基地。在水源区二、三级保护区,建成有机农产品基地1万亩。

(二)优化林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制定《昆明市盘龙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技术操作规程》《盘龙区集体林权流转管理办法》《盘龙区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登记暂行管理办法》等办法,完成确权发证2002宗,发放股权证17722本,成立了林权流转中心,建立了林权交易平台,加大林权流转力度,探索建立林产业与金融融合机制,有效解决了林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二是努力探索资源与环境、生态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促进农民增收,成立专业合作社,引导水源区群众种植林果,通过发展林果业,既发挥了林果业的生态功能,也达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解决了一部分群众的收入问题。

(三)发展农村电商、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为解决水源区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我区结合水源区实际及产业布局调整,积极打造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通过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带动服务业发展,收集水源区农业及其它行业的数据,逐步形成大数据信息,助推产品集群,推动水源保护区的农产品销售。目前,正在开展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工作。

(四)发展小型农业旅游、促进服务业发展

结合昆明市旅游开发战略,依托现有森林公园和旅游景点,建成了双龙麦冲—野鸭湖森林生态旅游线路、双龙野鸭湖生态旅游小镇、黄龙箐春城蝴蝶谷等特色旅游线路,通过适度规模的乡村旅游建设,推动水源区产业向服务业转型发展。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多年来,盘龙区承担了松华坝水源保护的责任,有效保障了主城区饮水安全,水源保护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盘龙区还兼顾水源区产业发展,解决水源区8万多群众的生计问题,积极探索水源区产业发展的路子,增加水源区居民收入,带动水源区群众增收致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水源区产业发展是滞后的,还存在很多问题,下一步区政府将积极探索水源区保护与发展的新模式,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将保护与发展相融合、相统一,带动水源区群众脱贫致富,为盘龙区率先建成小康社会不懈努力。


Copyright © 2015 盘龙区人大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10065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