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昆明
|
小雨12℃
  • 首页
  • 机构设置
  • 人大要闻
  • 代表大会会议
  • 常委会会议
  • 监督工作
  • 重大事项
  • 人事任免
  • 通知公告
  • 街道人大
  • 人大代表信息库
  • 法律法规
通知公告:
  • 关于公开征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
  • 昆明市盘龙区人大常委会关于人事代表工作委...
  • 昆明市盘龙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
  • 昆明市盘龙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
  • 昆明市盘龙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
  • 昆明市盘龙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
常委会会议

第十五届常委会

  • 第二十九次会议
  • 第二十八次会议
  • 第二十七次会议
  • 第二十六次会议
  • 第二十五次会议
  • 第二十四次会议
  • 第二十三次会议
  • 第二十二次会议
  • 第二十一次会议
  • 第二十次会议
  • 第十九次会议
  • 第十八次会议
  • 第十七次会议
  • 第十六次会议
  • 第十五次会议
  • 第十四次会议
  • 第十三次会议
  • 第十二次会议
  • 第十一次会议
  • 第十次会议

第十六届常委会

  • 第二十三次会议
  • 第二十二次会议
  • 第二十一次会议
  • 第二十次会议
  • 第二次会议
  • 第一次会议
首页/常委会会议/第十五届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
昆明市盘龙区人民政府 关于立足地方文化特色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7-11-17 13:13
信息来源:昆明市盘龙区人大


尊敬的汪宏昌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代表:

受区长焦林同志委托,我代表盘龙区人民政府向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报告盘龙区人民政府关于立足地方文化特色,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 基本情况

盘龙区辖12个街道办事处99个社区(含2个单位型社区),总面积886.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82万人。目前全区有区级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街道文化站12个,社区文化室99个(原为97个社区,因水源区移民搬迁撤销松华街道迴流社区,新增东华街道金色社区、龙泉街道林清社区和盘江社区)。

(一)盘龙区文化馆

盘龙区文化馆现有馆舍两处,建筑总面积1733.28㎡,其中:云瑞东路馆舍位于昆明市五华区云瑞东路16号,建于上世纪50年代,建筑面积791.83㎡;文明街馆舍位于五华区文明街11号,建于上世纪20年代,建筑面积941.45㎡,市级文物保护建筑,2011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三级文化馆,今年第四次全国乡镇文化馆复评定级工作已通过省、市两级初评,正在报国家文化部终审中。因区划调整历史原因,区文化馆仍在五华区行政管辖区域内,由于馆舍面积不足、设施陈旧,是昆明市城区内唯一一家县区级三级文化馆。

(二)盘龙区图书馆(昆明少年儿童图书馆)

盘龙区图书馆,位于北京路616号,于2000年12月建成并投入使用。为实现功能定位和服务发展的根本转变,2008年1月,在原盘龙区图书馆基础上建成并正式加挂“昆明少年儿童图书馆”馆牌。总使用面积5000㎡,藏书21余万册,设8个工作部门、5大功能区、16个服务窗口。2009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一级图书馆,2013年顺利通过第五次全国公共图书馆复评定级。

(三)基层文化站(室)

截至2015年8月,我区建成街道综合文化站12个,总面积3600多平方米,拥有图书55000余册,达到《全国“十二五”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规定建设标准和功能要求(其中一级站2个,二级站3个,三级站7个),2014年第一次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为国家一级站1个(松华)、二级站1个(鼓楼)、三级站2个(金辰、双龙)。完成99个社区文化室中的82个资金配套建设(标准是每家3万元),82.8%的社区拥有达标文化活动阵地。

二、 主要工作措施

(一)创新制度措施,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制度保障

1、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环境。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将文化事业发展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建设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工作目标。区政府每年都要召开全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建设年度工作会议,并与各街道办事处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我区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工作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从政策、机构、编制和资金上大力支持文化事业发展,做到各类公益文化事业经费有保证,人员有编制,工作有目标,为工作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考核机制。我区自2012年初全面开展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工作以来,按照《盘龙区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实施意见》(盘政通〔2012〕12号)及《考核指标体系》要求,制定了《盘龙区社区文化指导员管理办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绩效考核办法》等一系列管理、考核措施,通过对社区文化指导员工作的督促检查、监督管理、量化考核,从制度上保障了我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有效实施。

3、 狠抓社区文化指导员制度创新

(1)组建社区文化指导员工作队伍。区文体旅游局2012年成立了由局领导班子成员、局机关及基层单位工作人员组成的社区文化指导员工作队伍,深入基层摸情况、搞调研,协助街道、社区制定文体活动实施方案、工作计划,组织、指导和协助开展各类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社区文化指导员人数逐年增加,目前已达52名。工作力度不断加强,制定了配套的管理办法、考核办法、工作手册等对指导员进行考核管理。

(2)社区文化指导员工作成效显著。通过采取指导员“密集型”下基层和“指导员下社区重点抓活动月”、鼓励指导员搞文艺创作等措施、向指导员定工作目标和任务等形式,取得了可喜成绩。如:创作了《蓝帕帕》、《九歌》、《此情可待成追忆》、《我是小小昆明人》、《水源地印象》、《和春天一起出发》等一批反响强烈的作品;其中:舞蹈作品《蓝帕帕》获2014云南省彩云奖,群体诵读节目《九歌》获2014年在成都举办的“西南四城市首届‘风·雅·颂’——国学经典诵读”决赛二等奖,双人诵读节目《此情可待成追忆》获2015年在昆明举办的“西南四城市第二届‘风·雅·颂’——国学经典诵读”决赛第一名,《我是小小昆明人》获2015“昆明市第三届民族民间歌舞乐调演”金奖。

(3)指导员制度获上级领导和部门肯定和推广。实施社区文化指导员制度,是盘龙区抓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创新。在几年来的工作实践中,坚持“人到社区、服务群众、工作量化、监督考核”的工作机制,使社区文化指导员成了公共文化工作的抓手、服务基层群众的好手、文艺精品创作的能手。国家文化部、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市文广体局领导及有关部门先后到盘龙区,就社区文化指导员制度创新工作进行调研、视察。中央电视台、《文化报》以及省市等多家媒体作了多次宣传报道。市文广体局已将盘龙区的做法向全市推广,原省文化厅厅长黄峻在2014年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推出“云南经验”,加强城市基层社区文化管理和服务要向盘龙区学习,加强农村文化管理和服务应向保山市隆阳区芒宽乡学习。

(二)夯实硬件基础,扎实提升我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1、 少儿图书馆品牌建设。昆明少年儿童图书馆建馆至今,建立了“小桔灯”阅读引领品牌,创新开展了经典诵读、少儿影院、绿色网吧等服务,图书馆培训中心的阳光心霖儿童公社更成为少儿英语培训的领军者。据统计,自2008年1月正式挂牌成立以来,昆明少年儿童图书馆年接待读者42万余人次、外借书刊14万余册次,累计办理借阅卡1.6万多张。

2、 乡村数字影院品牌建设。我区已建成松华(2012年底建成)、双龙(2013年底建成)两个街道乡村数字影院,面向辖区广大群众长期开放,极大丰富了街道及社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内容。把数字影院建设在农村,服务农村群众,专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所设计,已成为云南领先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品牌。

3、 公共文化示范点打造。目前,我区已先后建成市级示范点2个(松华街道文化站、桃源社区文化室)、区级示范点6个(双龙街道文化站,席子营、甸尾、金星、金沙、麦地塘等文化室)。示范点建设资金累计达200余万元。今年拟投资80万元建设2个区级示范点(栗树头、三转弯杨柳塘),建设方案正在报批中。一批标准化、规范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示范点的建成,使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更加明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大幅提升。

4、 农家书屋管理与图书更新。至今年8月,我区99个社区均已建成农家书屋(其中:2009年建成9家,2010年建成15家,2011年建成34家,2012年建成38家,2013年补充建设建成3家),每个农家书屋建设配套1500册书刊、100种声像资料,实现了农家书屋100%全覆盖。

5、 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农文网培学校设备使用管理。截至今年6月,我区已建成1个区级支中心、12个街道办事处基层服务点(覆盖率达100%)、 44个社区基层服务点(覆盖率为44.45%)。此外,在青云街道办事处已建成4个基层居民小组服务点。区级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的建立,使我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农文网培学校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培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6、 文化小广场建设。我区建有基层社区(村)级文化小广场31个,总面积65172.1㎡。其中,图书室410㎡、多功能室6600㎡、会议室650㎡、棋牌室190㎡、乒乓球12桌、健康路径16条。文化小广场因其针对性、综合性、实用性最为老百姓欢迎,设施设备功能得到较好发挥,乐民、育民、和民作用进一步显现。

(三)定制特色项目,着力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

在定制特色重点服务项目上,盘龙区以盘龙江文化艺术节为龙头,努力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居民文化品位为抓手,精心策划区、街道、社区(村)三级特色重点项目,全面落实“保障基本、突出特色”。

1、 34年不间断的盘龙江文化艺术节。多年来,盘龙区在广泛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倾力打造群众文化精品活动项目——盘龙江文化艺术节。历经34年,参与人数高达数百万人次,于2010年获得全国群众文化最高奖项——群星奖。2013年将“水源地”映像系列元素纳入第33届盘龙江文化艺术节,进一步宣传盘龙区“水源地”及周边原生态文化,形成具有典型特色的区域性文化活动品牌,有效推动“水源地”经济社会发展。盘龙江文化艺术节形成了一个以党委政府引领,以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涵,以群众日常文化活动为依托,以公共单位广泛参与的全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2、 “中华文明经典阅读盘龙区社区读书系列活动”。这是2014年开始盘龙区推出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举措。两年来,中华文明经典阅读社区读书系列活动已深入群众、扎根基层,形成了基层单位广泛动员、群众普遍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活动中脱颖而出的优秀节目《九歌》、《此情可待成追忆》参加第一届和第二届“西南四城市 ‘风·雅·颂’——国学经典诵读”决赛,分别获得二等奖和第一名。

3、 “盘龙江记忆库——口述历史征集” 活动。盘龙区自2012年以来,以局领导带头,各基层单位参与的口述文学采访队伍,深入基层、农村和农户家中进行第一手资料获取和采集,做了大量而富有成效的工作,收集采访口述文学600余篇,并已整理汇编成册。口述文学征集及整理,已成为我区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建设上的重要载体。

4、 举办“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龙泉记忆”系列展。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弘扬传承抗战文化精神,打造昆明抗战文化品牌,更好地宣传昆明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充分展现昆明龙泉古镇在昆明抗战文化名城的历史地位,盘龙区已先后在市博物馆举办了 “昆明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龙泉记忆·文化名人肖像展”、“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龙泉记忆·闻一多纪念特展”,深受省市领导肯定和赞扬,备受国内外抗战研究及知名人士的关注。年内还将完成“梁思成·林徽因特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展”、“全国第三届架上连环画名家作品展”等共五个展览。

5、 社区文化沟通机制创建。2011年昆明市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社区文化沟通机制建设工作以来,我区桃源、长寿路2个社区于2011年5月列入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名单。其中,桃园社区的工作经验还在2014年5月昆明市“社区文化沟通机制建设专题部署会”上作了重点交流发言。2013年,按照昆明市全面开展创建(不低于80%社区)要求,盘龙区列入创建的社区56个。目前,我区社区文化沟通机制创建工作初步达到“制度完善、供给丰富、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的目标,基本形成促进文化沟通、和谐共融的社区文化沟通机制。

6、 加大文学文艺作品创作力度。近年来,盘龙区积极鼓励文学文艺作品创作,出台了出精品出好作品的鼓励措施,文化工作者出成果出产品的创造性进一步发挥,文艺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先后完成《昆明六十年记忆》一、二、三版、《云南在我的前方》、《中国梦文化解读》、《盘龙江文化》的创作;创作了《蓝帕帕》、《九歌》、《石林歌》、《此情可待成追忆》、《我是小小昆明人》《水源地印象》、《和春天一起出发》等一批反响强烈的作品;完成了《盘龙江文化艺术节》、《公共文化服务集锦》、《文艺创作集》、《松华坝水源地影像系列画册》等12个成果集,汇成我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丰富载体。

7、 街道、社区(村)特色重点项目内容丰富。近年来,我区以街道(社区)为活动阵地,按照“一月一主题”、 “一社区一特色”组织策划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如:滇源街道三转弯村的“苗族花山节暨立秋斗牛节”、白邑村的三月“头龙节”、拓东街道尚义社区的“滇式风筝传习所”、白塔社区真庆文化广场的“太极家园”、双龙街道乌龙社区的“彝族火把节”、茨坝街道黑龙潭社区的“黑龙潭文化艺术节”、阿子营街道阿子营村的“苗族文化节”、联盟街道颐华路社区的盘龙江边休闲文化活动、东华街道席子营社区的小剧场经常性文艺展演、鼓楼街道桃源社区的“和谐家园”舞蹈排练及桃源广场群众健身娱乐活动、金辰街道的“五小”进社区及“和谐邻里节”活动、松华街道的望海山自行车赛、龙泉街道的社区运动会、青云街道的金星社区“少数民族活动周”等,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百家宴”,“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和民”的目标要求得到了充分体现。

(四)凸显资金效率,全面推行“资金项目化、项目目标化”

根据昆明市“按照年人均不低于10元安排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经费,并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逐步增加”的要求,目前,区级财政按照人均9元(市级补助人均1元共80.98万元)安排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年度经费728.89万元(总计809.87万元)。

为确保我区公共文化服工作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凸显资金使用效率,强化资金效益最大化,我区根据《盘龙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在全市率先推行“资金项目化、项目目标化”,及时将专项资金下拨到各街道办事处,用于站(室)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开展,确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建设工作经费有保障。  

盘龙区建立了审计、监察、财政、文体旅游等部门共同组成的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制度,对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和评价。同时,加大水源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大力支持特色重点项目的开展,以特色重点项目为支撑,全面落实“保障基本、突出特色”,确保政府财政投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的主导性、稳定性、安全性和实效性,使基层单位抓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充分调动,文化服务单位抓服务的主动性明显提高,文化工作者出成果出产品的创造性进一步发挥。

三、 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存在的问题

1、 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开展不平衡。在部分街道和基层社区,由于场所、设施、设备和人员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服务功能单一、服务项目单调、服务水平偏低,导致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工作开展不平衡。

2、 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不合理。我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不均衡,特别是农村、边远地区等文化基础设施薄弱,部分社区休闲娱乐活动场所功能单一,难以发挥文化服务效用。

3、 文化站工作人员不足。盘龙区12个街道办事处文化站均有机构和编制,但多数文化站工作人员身兼数职,专职从事文体工作人员不够,超负荷工作量难以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文体工作任务。

4、 部分文化站(室)功能设施不齐全。有的街道办事处因办公条件受限,还有的街道办事处因办公楼整体搬迁,存在着无活动场所或场所面积不足、功能设施短缺或不足等问题,难以正常组织开展文体活动。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1、 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按照盘龙区“跨越发展”和“十二五”文化建设发展思路,认真组织、参与和实施各项目标任务,切实加强我区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的建设,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工作的落实。

2、 创新社区文化指导员工作。通过对社区文化指导员工作的督促检查、监督管理、量化考核,并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继续深化社区文化指导员和服务对象的交流,加大文化服务供给的针对性、有效性,从制度上保障工作的的顺利实施,从服务上全面提升我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水平。

3、 抓好队伍管理和水平的提升。加大对基层文化骨干、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等队伍的培养力度,积极探索有利于优秀文化人才脱颖而出、文化人才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体制机制,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参照区级有关部门在基层工作中招聘公益岗位的做法,积极与区人社局沟通争取政策支持。借鉴文化站招聘文化志愿者参与街道文化工作的成功经验,尝试在基层社区(村)广泛吸纳文化志愿者队伍参与社区(村)文化工作,努力解决文化站(室)工作人员不足问题。

4、 整合现有公共文化资源。有效利用场所、设施、设备、人员等资源,改善功能单一、服务单调、服务水平偏低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状况。通过建设农村综合文化活动广场及活动场所,为农村广大群众提供便利、实用的文化服务。结合第一次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标准,建议区政府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给与街道基层文化站预留300㎡以上(一级站500㎡、二级站400㎡、三级站300)独立站址建设用地;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市规划,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着力抓好滇源三转弯以及阿子营果东、龙咀石等村级文化项目实施,以点带面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5、 积极争取经费保障和支持。积极争取中央、省、市项目经费,逐步解决设施配套不足或陈旧老化问题,不断改善基层文化硬件基础设施,让广大群众享有公共文化休闲、娱乐、活动场所。

6、 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的文化项目实施。根据区委、区政府全力推进三转弯村村庄整治提升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统一部署,按照滇源三转弯美丽乡村建设总体方案,拟定了《关于滇源三转弯美丽乡村民族文化建设及公共文化活动创新的实施方案》。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一是硬件方面:完善斗牛场设施,围绕民俗博物馆建成“三转弯文化中心”,建设一个集演出、电影放映、会议为一体的多功能高山音乐厅,扩建一个能容纳2万册图书的图书室,新建一个配备上网电脑15套的电子阅览室,建设一个集射弩、射箭、秋千、陀螺、斗牛、赛马、斗鸡以及篝火晚会会场为一体的体育乐园、开展二期自行车骑行道的前期勘测工作。二是软件方面:包装、打造苗族合唱团及《水源地映像》系列节目,利用民俗博物馆和图书阅读中心开展系列活动,进行三转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植入,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组织、创新。

此外,结合阿子营美丽乡村建设总体方案,拟在果东、龙咀石两个村完成村容村貌新建、改扩建基础上,增加文体设施,丰富活动内容,培育文化重点户,挖掘苗族村民族文化特色,凸显本土文化特点,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出以阿子营街道办事处苗族文化为代表的盘龙区民族文化项目和品牌。

主任、副主任,各位代表:我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摸索和总结了一些经验,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在内容建设、人员配备、资源整合、经费落实、设施建设、保障措施等多方面努力,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我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特色化、优质化发展。


Copyright © 2015 盘龙区人大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1006549号-1